信息发布

青春丈量振兴路,学子绘就“四美”图 | 永利23411集团开展2025年暑假社会实践活动

发布者:永利23411集团发布时间:2025年07月16日 22:20浏览次数:

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,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,7月11日至7月13日,永利23411集团组建“青耘兴乡,四美‘常’泰”三下乡实践团,奔赴漳州市长泰区,围绕乡村振兴开展为期三天的暑期社会实践。实践团深入旺亭村、后坊村、山重村等7个乡村一线,解码乡村振兴“长泰样本”,为乡村发展汇聚青春力量。

产业美

7 月 11 日上午,实践团首站来到安若小镇,聚焦文旅项目对乡村经济的带动机制展开调研;此外,实践团走进石铭村,探访当地蓝莓产业基地,深入调研“企业+乡村”协同发展模式,系统梳理该模式在文旅规划、生态保护与社区共富中的实践路径。

安若小镇扎根长泰马洋溪的生态基底与地域文化沃土,当地政府深度挖掘地域特色,以“一心两谷”为核心规划,将非遗手作、本草文化等转化为“非遗手作课堂”“本草博物馆研学”等业态,形成“可观、可感、可参与”的文化消费场景。

石铭村蓝莓种植园则探索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特色发展路径。基地采用“农户参与、企业赋能”模式,统一培育优质蓝莓品种,有效提升了产品品质与市场竞争力,实现了“产业发展不破坏生态”的良性循环,让绿色成为蓝莓产业的鲜明底色。

生态美

7月12日上午,实践团踏入长泰马洋溪旅游区的山重村,通过实地勘察、村民访谈,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振兴密码。

素有“千年古村落,山水花中游”美誉的山重村,依托良好的生态本底,在保留原有古厝原有风貌的基础上,巧妙植入特色民宿等新业态,让古朴的历史建筑在当代焕发出新的活力。

实践团走访其中的古民居,依山而筑的房子顺应地势、错落有致,行走在铺满鹅卵石的道路,感受时光的流转。

在发展中保护,在保护中发展,唯有守护好山水,才能实现“绿水青山”向“金山银山”的高质量转化,乡村的振兴之路也将越走越宽广。

文化美

实践团来到长泰区后坊村与坂里乡,深入挖掘古琴艺术、红曲酒酿造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活化路径,并走访旺亭村朱一贵纪念馆、山重村迁台记忆馆,探寻两岸同根同源的历史脉络。

实践团挖掘酿造技艺与古老琴艺在当代的坚守与创新,感受传统非遗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的新动力。走进后坊村的龙人古琴,工作人员介绍了古琴发展史、斫琴方法,并为实践队演奏《流水》一曲。讲解过程中,实践团还了解到古琴教育与文化交流、古琴的现代化传授方式等。

生活美

7月13日上午,实践团深入林墩办事处开展调研,实地踏勘林墩寨、藏林映溪馆、奎壁齐辉楼、社会治理展厅及智慧水环境综合指挥中心,系统解码这个昔日“石材污染重灾区”蜕变为“生态文旅示范村”的转型密码,重点了解其“矿山复绿+智慧治理+古遗址活化”的创新发展模式。

古遗址活化方面,实践团考察了林墩寨和奎壁齐辉楼。林墩寨现存明代夯土墙、瞭望台等遗迹,实践团挖掘其抗倭历史文化资源,就其将抗倭历史融入文旅线路的做法展开研讨。

实践团还走访了社会治理展厅,展厅内展示了“三看一评”机制等治理实践,呈现了利用废旧工厂建设体育馆和马术馆、化解上下林祖厝百年隔阂、设立幸福食堂、组建“7080”宣讲队等社会治理案例。

心得体会

本次实践以乡村振兴为脉络,探寻长泰文旅融合创新密码。安若小镇的生态民宿与市集,见证着绿水青山向“金山银山”的转变;红曲酒展览馆将古法酿造与现代营销相结合,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;龙人古琴以非遗技艺拓展研学经济,开辟文化富民之路。朱一贵精神、知青热忱为乡村发展注入动能,迁台记忆馆联结着乡愁,古民居等遗存奠定了文化基底。我感悟到乡村振兴需要文化铸魂、产业筑基、青年聚力,应当以创新激活资源,让村庄绽放共富之花。

——李沁岚

实践团走访了安若小镇、坂里乡等多地,以脚步丈量长泰乡村的振兴脉络,在山水人文间解码“四美”乡村密码。穿行于这四美交织的画卷,我深感乡村振兴绝非单一赛道,而是以生态为基底,融合文化灵魂与产业活力的发展。此次实践让我明白,乡村振兴既要植根文化脉络,更要实现创造性转化,以此激发内生动力,方能奏响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篇章。

——陈宇婷

暑期实践中,我们循着稻香走进安若小镇,感受新风系统与咖啡香的惬意;探访龙人古琴、山重村,体味墨韵与古意。在知青博物馆、林溪村,触摸知青热血与抗倭忠魂,思索历史文化新生。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,看巷道整洁、听村民畅谈。乡村振兴不是复制城市模板,而是生态、文化、科技交织缠绕,点亮乡村过往与未来的独特编织,这正是其动人之处。

——朱洪彬

此次长泰之行,不仅是一次深度的乡村振兴调研,更是一堂行走的“大思政课”。未来,实践团将继续响应时代召唤,在服务国家战略、助力乡村振兴的征程上,持续注入青春动能。